

想知道关于今年冬天格外冷?专家恰是全变暖所致和这样的天气变冷后胎压低怎么回事相关题,你想知道有那些呢?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了解一下。
这个冬天格外寒冷。刚刚过去的“霸王”寒潮中,全国气温降幅超过8的面积达到250万平方公里,降幅超过12的面积达到40万平方公里;北京、河北、山东多个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超过或达到网站成立以来的历史极值。
“不是全变暖的题吗?今年怎么这么冷?”很多人都感到不解。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感受到的寒冷与全变暖有关。”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辉说。
北极变暖,冷空气南下
我们知道,北极是北半冷空气的发源地。漫长的冬季,冷空气聚集在一起,伺机南下。当它强大的时候,可以一路冲到青藏高原或者南海甚至南半。
丁一辉介绍,极地的强高压与赤道海洋的低压之间存在压力梯度,大气从高压的地方流向低压的地方。由于地自转,沿地表水平移动的风会受到地转偏转力的影响,在北半向右偏转,成为西北风。北半冬季气候受中纬度地区西风的“控制”。在两极的寒冷和赤道的温暖之间,形成了横跨半个地的温度梯度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南北气温梯度。
一般情况下,这种温度梯度很大,使得西风带稳定而强烈,其中存在的环流形势非常稳定,称为纬向环流型。这种环流类型主要使气流沿纬度圈自西向东移动。然而,全气候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后,西风带变得不稳定,环流形势变得躁动不安,并开始扩大自己的“疆域”。这时,就会出现一条宽阔的槽和脊,引导冷空气沿着槽行驶。向南走。
这是今年寒潮的症结所在。丁一辉表示,在全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升温速度是其他地区的2至3倍。也就是说,如果其他地区气温上升1C,北极就会变暖2C至3C,导致海冰迅速融化。2020年9月,北极海冰是有记录以来第二小的海冰,这是北极变暖的有力证据。
“迅速变暖的北极已经缩小了从极地到赤道的原始经向温度梯度。”丁一辉表示,在这种情况下,西风气流变得非常不稳定,通常不会延伸到延伸至北纬50度的高压脊。在北极地区,通常位于长江以北的大槽延伸至华南地区,甚至南海。来自北极的冷空气在坚挺的脊线引导下南下,并沿着低压槽席卷,在短短一周内就变成了全国性的寒潮。
此外,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盛行的拉尼娜事件也火上浇油。总体而言,受拉尼娜事件影响,冬季全气温偏低的概率较大。就本次寒潮而言,拉尼娜事件期间,赤道太平洋和中东部热带地区海水温度明显降温。在极地和赤道地区气温“先升后降”的过程中,北半南北经向温度梯度进一步减小,控制了西风纬向。环流的作用也进一步减弱,有利于大槽、脊的发育。
丁一辉认为,全变化通过北极和热带地区的逆温变化缩小南北温度梯度,从而促进中纬度地区大槽和脊的发展。这充分说明冬季极端寒潮事件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发生了,这次北冰洋和热带海洋的寒潮起到了降低南北气温梯度的作用。
极冷事件无法阻止全变暖
气温升高或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升高的速度和范围。研究表明,过去50年变暖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而且影响范围也在扩大,发生在世界各个地区。
丁一辉介绍,从1960年至今,我国气温曲线一直呈上升趋势。在这条上升曲线上,有自然周期叠加的振荡,我国气候大致可分为寒期、暖期和气候变化三个时期。温滞期。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一个寒冷时期。这一时期,气候变暖刚刚发挥影响,但海洋却处于寒冷时期。因此,1960年至今80%的极寒事件发生在这一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随着气候持续变暖,海洋进入温暖阶段。自然的“温暖”叠加在人类活动的“温暖”之上,迎来温暖期。在此期间,极寒事件很少发生。自2000年以来,海洋变得更冷。然而,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并未停止。自然“冷”和人类活动“热”的叠加影响,使我们处于气候变暖停滞期,几次极端寒冷事件也在此时发生。
“当前,全仍处于变暖状态,即使自然循环叠加,也很难将气温‘拉低’。届时,夏季高温热浪将继续向北扩展,虽然寒流总数冬季的事件可能会减少,而且会更加极端,转型会带来很大的风险。”丁一辉强调。
今年冬天格外冷?专家恰是全变暖所致和天气变冷后胎压低怎么回事的相关话题,本篇文章已有详细的解,希望能帮助到各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