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到底写的是啥意思?

 admin   2025-08-13 03:30   20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一些朋友对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到底写的是啥意思?和一些什么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相关性题,大家都是比较关注度的,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相关的知识。

黄莺啼千里,绿映红,酒旗飘山水水。

南朝寺院有四百八十座,雾霭中塔林立。

这首《江南春天》脍炙人口,一直流传至今。有学者认为杜牧的诗名为咏春拳,其实是用昔日的盛世来表达古今的兴衰。确实,唐代诗人一直有借古讽今的传统。《大唐诗》中歌颂历史的诗词随处可见,杜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据《新唐书》记载,当时的人们称杜牧为“有才的王”,“正直非凡……敢于讨论大事,并指出疾病的好处,尤其是最严重的疾病”。”。杜牧就像一个胸怀天下的学者,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的作品中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情怀。

这首《江南春》就是他的代表作。晚唐以前的史诗大多采用古体韵律诗,但杜牧独树一帜,喜用绝句。所以,这就是他的杰出之处在专制制度下,没有不好的皇帝,臣民对皇帝说三道四。往往会适得其反,引发火灾,甚至死亡。最高明的办法就是“言者无罪,闻者足受刑”。但很多文人都把握不住这个尺度,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失控恶口。

杜牧的绝句非常微妙、委婉,大师的招数也仅限于要点。比如《路过华清宫》

回望长安,绣品堆积如山,山顶万门开。

骑在红尘上的妃子笑了,谁也不知道那是荔枝。

如果杜牧是一名导演,那么他一定是一位技术极其精湛的导演。镜头下,仅仅几个镜头由远及近,就清晰明了地解释了一个历史事件,无需任何旁白,看得清楚的观众就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江南春》也是这样一首绝句,有水乡、有山、有酒旗,画面感很强,读者会误以为是泼墨山水的江南印象。一般来说,广义的南朝是指位于长江左岸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政权。因都城都在建康,故又称“六朝”。人们习惯上将宋、齐、梁、陈这四个短命政权简称为南朝。从东晋灭亡到隋朝统一,历时约一百七十年。短短百余年间,四个朝代如走马灯般更替。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历史时期,在人们终日人心惶惶的情况下,统治者居然还有闲工夫建造“四百八十座寺庙”?

其实,杜牧所说的“四百八十寺”只是泛指南朝一百多年来修建的佛寺数量。没有人能说出具体数字。以建康为例。到唐初,寺院至少有500座。历史上,建康市的寺院大多建在城南。至今,南京仍有“一切出南门”的说法。据专家统计,刘宋时期,有寺院1913座;萧齐时期,有寺院2015座;萧梁时期,最盛时有寺院2846座,僧侣82700人。尼姑;陈朝时,仅存寺庙1232座。

萧梁政权时期为何有如此多的寺院和僧尼?

这一切都必须从历史中寻找案。要说清楚这个事情,首先要解释几个术语1、谈月。昙月是寺庙里的僧人对给的人的尊称。当然,大和尚声称众生平等,但实际上他是有选择性的。普通信徒被称为施主,只有有身份、地位的人才会使用这个尊称。在家修行的佛教徒现在被称为居士,具体称号为优婆塞。历史上,崇拜佛教的皇帝都是昙岳,最大的寺院。他们要么卖掉长子的田地,要么收集人们的油脂和膏药供佛使用。到处香火鼎盛,百姓家却断绝了炊事。

历史上,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段时间是相当疯狂的。甚至还有皇帝出家、王后出家等令人抓狂的事情。与其说统治者拜佛,不如说他们在拜佛。宋、齐、梁、陈四朝的统治者都是如此。其中以主张传播佛教、四次“自祭入寺”的梁武帝最为疯狂。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梁武帝萧衍无疑是最离奇的一位。与其他类似人“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当皇帝”截然不同的是,梁武帝是一个为所欲为、牙齿大、吃美食的大师。萧衍是南朝梁朝的创建者。是南齐王室的近亲。年轻时被竟陵王萧子良考入西府,成为文人八友之一。萧衍不仅才华横溢,精通音乐,擅长书法,而且还是一位能征善战的武将。他在对北魏的战争中脱颖而出,因军功升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来,萧衍利用齐家内乱,逼迫齐和帝退位,坐上皇帝的宝座,改朝为梁。他在那里坐了半个世纪,直到屁股长了痔疮,被将侯景赶了出去。

历史上梁武帝是最虔诚的佛教皇帝。吊诡的是,从谶语的创设、国名的命名,到郊禅的择吉日,无不得到了道教人物陶弘景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当上皇帝的萧衍报恩,对待陶弘景“愈加仁礼”,并给陶弘景送去了雄黄、朱砂、黄金等赏赐。来回不客气,于是陶弘景也将自己炼制的丹药和自己打造的剑献给了梁武帝。

然而,服用丹药后,萧炎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带领两万多名道士和俗人在重云宫阁书写《祭道侍佛》,向世人宣告“宁在正法中成长”。如果堕入恶道,就不会乐于遵循老子的教诲,暂时会在天堂重生。”有一种强烈的感触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从此,梁武帝的生活就像一个骗子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他不仅皈依三宝,还要求王公大臣、百姓也信佛。他命官员和百姓说唯有佛,才是正道……老子、周公、孔子等圣人,都是如来的弟子。

既然拜释迦牟尼为师,梁武帝自然要施舍。众所周知,和尚除了手中的钵和身上的袈裟之外,一无所有。他们最大的利益就是善男信女的施舍。如今,皇帝作为最大的恩人,我们怎么能放过这个天赐良机呢?

很快,萧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修建寺庙。今天为你亡父建一座,明天为你亡母建一座,后天为远方来念经的和尚建一座大寺。有很多巧妙的名字。建康城寺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守净寺、大智渡寺、广斋寺、开山寺……

其中,建筑最为宏伟的是被誉为“南朝四百八十寺”第一寺的同泰寺。梁武帝花费巨资修建了这座寺庙。寺内亭台楼阁完全按照皇宫风格。九层宝塔高耸入云。寺内古木茂密,宝象庄严。在同泰寺里,梁武帝不仅铸造了十尊银佛像,还铸造了两尊与常人大小相同的佛像,一尊是金的,一尊是银的。梁武帝为了方便烧香拜佛,特地将宫城的北门与寺庙的南门相对。有时他是佛陀的儿子,有时他是皇帝。他无限享受这个循环。

梁武帝信仰佛教,他不只是说说而已。他不但在修行中恪守佛教戒律,还专门向天下僧尼发表了《不饮酒不食论》。对于不能控制饮酒、吃肉的僧尼,他命令他们还俗,以确保僧侣队伍的纯洁。

梁武帝不仅诵读佛经,还为佛经做注释,邀请高僧翻译讲经,召开法会,亲自写忏悔书。作为皇帝,他甘愿做“三宝之奴”。他在六十四岁、六十六岁、八十三岁、八十四岁的时候,曾四次在同台寺牺牲。官员们无奈,只得为他花费巨资。赎回。

梁武帝不仅自己信奉佛教,还派人将佛教传入日本、朝鲜。久而久之,就连一些相距遥远的南亚国家也知道了中国有一位信奉佛教的皇帝。这件事终于传到了熟悉大乘、大乘佛教的达摩耳中。他亲自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梁武帝闻讯,立即派人迎至建康。梁武帝见到达摩时,达摩“我一生致力于佛教,建寺、布施、供养,有什么功德呢?”萧炎本来想听洋和尚夸几句,达摩却没当回事,道“不一定有什么功德!”

达摩的话让萧炎很不高兴。他也不占便宜,立刻将达摩的礼物送出了国门。于是,达摩只好“一芦苇渡河”来到北方。他跑到少林寺,面壁反思自己的过去。

他建造了无数的寺院,剃度了无数的僧尼。梁武帝想要寻求“报应”,却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将是“后景之乱”。萧衍被困台城,最终身亡,名声扫地。微笑的耳朵。

梁代如此,宋、齐、陈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甚至在梁武帝的影响下,陈武帝和文帝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来修行。就连陈皇后也曾效仿萧衍的舍己行径,大赦天下。世界。南朝统治者大量修建寺庙,大张旗鼓地崇奉佛教,本来是为了保证政权的长治久安。然而,事实却与他们的意愿相反。他们出乎意料地繁荣,也出乎意料地死去。他们没有麻痹人民,却让自己疯狂。

杜牧写《江南春》时,正值唐玄宗时期。经历了唐武宗对寺庙和佛教的破坏之后,唐玄宗开始恢复佛教。史书记载“自元年正月,至今年五月,四面皆闻锤斧声,而工未成……”。

杜牧写下这首诗,借咏江南春色来表达自己的劝诫。“烟雨”二字是全诗的焦点。风景可以空旷遥远,但历史却触手可及。前事不忘,后人之师可以借古讽今。杜牧的诗真是用心良苦。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到底写的是啥意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什么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地址:http://www.cqcyjd.com/post/206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