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林里,有三代人的“小康梦”|小家看小康

 admin   2025-08-17 03:30   13 人阅读  0 条评论

关于不少流传橡胶林里,有三代人的“小康梦”|小家看小康和橡胶林台风的题,很多人都议论纷纷,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橡胶林里,有三代“小康梦”

6月,广垦橡胶有限公司经理陈欢结束短暂的假期,告别家人,回到泰国沙敦。新一轮橡胶生产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这里,陈欢与橡胶的生活已经过去了11年。

“我是闻着橡胶的味道长大的。”在谈到选择出国打工的原因时,陈欢说,他的父亲和祖父都在广东农垦从事橡胶相关工作。在成长的过程中,陈欢经历了三代人的“橡胶梦”,帮助一家人告别了早年缺粮、生活条件恶劣的困境,一家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陈欢在泰国工作。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过去岁月的艰辛记忆已渐渐淡去,但“为国种胶”的使命感却在家族中代代相传。在广东农垦集团里,像陈欢这样的“二代”、“三代”农民还有很多。他们在用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也随着广东农垦走向海外,不断传递中国的发展成果。将其推向全。

祖孙三代齐心协力,靠橡胶致富

广阔的橡胶林承载着陈家三代人的记忆。

“我们家涉足橡胶生产最早是从我父亲,也就是陈欢的祖父开始的。”陈欢的父亲、广东省广垦橡胶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陈和明说。那时候,陈欢的爷爷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开路、砍茅草、砍竹子、剪茅草、盖房子、扎营地。然而,他每天往往只吃一顿木薯充饥。“苦”字体现了陈赫明对当时生活的感叹。

作为国家战略物资,橡胶生产如果不在自己手中,可能很难制造出一条轮胎、一双手套。1951年,为打破国外对橡胶的封锁,成立了华南垦务局。作为第一批参与开垦的解放军战士,陈欢的祖父赶赴雷州半岛,在原始森林中开垦出一片橡胶林。陈鹤鸣成年的时候,雷州半岛的橡胶树已经长起来了。割胶已成为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陈鹤鸣还记得,由于割胶是在深夜进行,他和同事们经常要凌晨1点起床割胶,工作到上午10点才小睡一会儿。但回忆起当时的劳动场景,陈鹤鸣仍难掩激动“当收获第一桶胶时,胶林里所有人都欢呼雀跃,当时我感觉所有这些年的辛苦都化为泡影了。”值得!”

经过两代人的接力努力,从20世纪60年代到1970年代,广东农垦的橡胶产量再创新高。到1978年,广东农垦干橡胶产量超过78万吨,广东橡胶产量占全国橡胶产量的10%。80以上,西方世界“北纬17度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谬论是不攻自破的。随后,陈鹤鸣、陈欢父子的生活也迎来了变化。

翻看陈家的旧相册,一张陈欢小时候生日聚会的照片映入眼帘。“当时能和朋友们举办这样的聚会,吃奶油蛋糕,是值得炫耀的事情,这张照片我已经期待了很多年了。”陈欢说“当时爸爸骑着摩托车,去镇上买蛋糕,大概是我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了。”

陈欢从小就和橡胶打交道,就业时也选择了熟悉的橡胶。2010年,大学毕业的陈欢抱着看看世界的想法选择了泰国广垦橡胶的职位。

“种橡胶难,海外造橡胶更难,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陈赫明儿子。

“准备好!”陈欢说道。

与当地员工分享发展成果

回忆最初在海外的工作和生活,克服语言障碍、融入当地文化,都是陈欢无法回避的话题。和很多初到海外的前辈和同事一样,陈欢的工作也非常依赖翻译。随着时间的推移,沟通不便的题逐渐显现出来。有一次,一名泰国员工将陈欢的要求视为指责,双方发生口角,产生误会。

在他最迷茫的时候,家庭背景成为支持陈欢的动力。“回想起第一次去泰国,当我在飞机上俯瞰地面上大片的橡胶林时,我仍然觉得这就是我应该去的地方。”陈欢说。

于是陈欢开始自学泰语。一开始,当地员工常常对他们蹩脚的泰语感到困惑。陈欢的方法就是不要脸,继续说。大约半年后,陈欢已经能用泰语流利交流,并与当地员工相处融洽。中资企业就业稳定、工资良好的声誉也在当地传开。

广村橡胶海外橡胶林。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疫情期间,公司依然按时足额向员工发放工资,这成为很多海外员工看重的因素。”陈欢表示,东南亚人更喜欢贷款消费,家里的摩托车、电视往往都是贷款购买的。是的,疫情期间稳定的收入,让绝大多数员工选择留在公司。

得益于东盟的劳工政策,沙盾公司目前拥有来自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海外员工200余名。除了收入可观、职位稳定之外,“能够在中国企业学到技能”也是员工们的突出感受。“我加入公司时是一名叉车司机,在公司学到了很多技术和管理知识,现在担任营销部副经理。”沙盾公司外籍员工阿明说道。

从东南亚丛林到非洲荒野,与当地分享发展成果已成为粤农垦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广东农垦的海外业务分布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贝宁、加纳等国家。投资建设生产经营项目47个,总投资2751亿元。除了传授技术、分享财富,广东农垦海外工厂还积极参与当地社会活动,为学校、医院等捐款捐物。一道因胶而兴的美丽风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世界各地蔓延开来。“一条路”倡议。

期待第四代“幸福接力”

“在海外工作,工资比国内高,这也让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陈欢说道。其中,住房条件的改善是他感受最深的变化。

陈欢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雷州半岛的农场里还保留着不少板房,有的甚至是瓦顶。每当台风来临时,薄薄的墙壁被滚滚雷霆轰鸣,屋顶被掀起,彻夜漏雨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一次,农场水塔的盖子被风吹走了,砸在了陈家的门上。近三十年后,那声巨响仍令陈欢难以忘怀。

陈欢的家人。

2000年左右,全家搬到广州;近年来,随着陈欢在泰国的工作逐渐稳定,陈一家人也搬出了老式筒楼,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居民楼。雷州半岛广阔的丛林和橡胶林里的艰苦岁月正逐渐远离陈家。陈欢的儿子从来没有经历过那块他渴望已久的蛋糕,还有那从天而降的巨响。相应地,陈欢更加关注下一代的成长。

在泰国工作时,陈欢几乎每天都会和家人视频聊天。工作环境的微小变化,给陈欢和家人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我曾经听前辈说过,我在外地打工的时候,给家里打电话很困难,经常打个招呼就断了信号,要想再次接通,可能要走好几公里才能找到信号。””陈欢说道。

回国度假时,陈欢和儿子一起玩耍。

谈及对小康生活的理解,陈欢表示,现在家里什么都缺,她最盼望的就是儿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作为家庭成员,我们尽力分担陈欢抚养孩子的压力。”陈鹤鸣知道,橡胶供应是国家大事,让儿子放下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是这位橡胶“老兵”的新使命。

和陈家一样,国内条件的改善,让更多的农场工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荒。目前,广东农垦已发展成为涵盖天然橡胶、剑麻、糖业、乳业、畜牧业、粮油、旅游、房地产、金融、物流等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化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营销等领域。广东农垦一位负责人表示,在一代代农垦接力中,也传承着一种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70年来从未间断过。

“我爷爷种橡胶,我爸爸割橡胶,我做橡胶。我希望儿子将来能卖橡胶,继续以贸易发展橡胶产业。”陈欢说。

【撰文】南方日报社总编辑邵一红

【通讯员】卢雅丽周卓灵通

【摄影/摄像】南方日报编辑肖雄、王俊涛

[实习生]姚嘉硕陈静亚

橡胶林里,有三代人的“小康梦”|小家看小康和橡胶林台风这样的话题,本文已经解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cqcyjd.com/post/210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