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很多网友都想知道的西安外事学院优秀学子於若飞化鱼成龙赴蓝天,抢险救援护民安!和一些关于学生家长在一线抗疫情相关题,本篇文章都有的详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党员!我来了!”
2015年,尼泊尔地震救援中,为了保护死者尊严,确保队友安全,于若飞挺身而出,冒着二次倒塌的风险,独自闯入危楼,执行救援任务。死者。
如此惊心动魄的救援,只是于若飞救援生涯的冰山一角……
01去异国他乡尊重生命
于若飞,甘肃省岷县人,毕业于西安外交学院。
2012年,他踏上救援之路,协助蓝天救援队调查灾情,打捞遇难者遗体。他被队员们“奉献、尊重生命”的精神所感动,学习技能、接受训练,成为陕西蓝天救援队的一名专业队员。
2014年5月,24岁的于若飞怀着使命和热情成为了一名党员。入党第二年,他奉命赶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
他们带着物资和设备抵达灾区后,顶着语言障碍和恶劣环境的压力,专业地进行物资分发和人员搜救。
那天,在一栋倒塌的三层楼下,队员们发现了一名死去的中年男子。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他们坚持把他带了出来。
因为空间很小,只能一个人进出。如果用冲击钻破坏钢筋混凝土,可能会导致空间再次塌陷。如果不使用,只需要一个人进入并清除障碍,并且还面临余震的风险。
团队成员中有不少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孩。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一个人遭遇危险,全家人都会悲伤。在这艰难而紧迫的决定时刻,于若飞挺身而出“我是一名党员,我一定会做到!”
说完,他钻进洞里,清理掉男人身上的杂物,轻轻将他提了出来。
在成功的那一刻,外国救援队都侧目,神情凝重。他的眼里,有对生命的敬畏,更有对中国救援队的尊重!
那灼热的目光,让于若飞的党性越发沸腾,也让他决心在救援领域化鱼为龙。
02雅安逆行,观念转变
2013年4月,四川发生70级地震。于若飞和队友们换了8辆车,步行40多公里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灾区。
这里山体滑坡、险情频发,团队不得不出动无人机进行搜寻。不料,机器因停电坠落数十米高的悬崖。如果您稍后将其取下,您将面临损坏的风险。
于若飞没有犹豫,绑上绳子,奋力攀爬。当他到达山腰时,余震袭击了他。刹那间,拳头大小的石块纷纷落下,险些砸到他身上。
他的心猛地一紧,冷汗直冒。他冷静下来,等待余震结束,才继续前行,艰难地起飞了无人机。
与人身安全相比,于若飞更关注群众疾苦。
一位失去丈夫的年轻妈妈抱着三个月大的孩子来领取奶粉。她拒绝了于若飞提出的一盒,只拿了一个袋子。
她红着眼睛,轻声说道“我的家人都被杀了,我受了刺激,连奶都吐不出来了,不过过几天就可以调养了,一包奶粉就够宝宝喝的了。”三四天,剩下的留给更需要的孩子吧!”
于若飞简单而真诚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她。他眼里含着泪水,将身上仅有的480块塞进了她的背包里。
救援的最高级别是什么?在此之前,于若飞肯定会说“快救援!”但这次事件发生后,他会坚定地回“没有救援!‘预防胜于救援’!以防灾减灾,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为此,于若飞成立了兰州大学生蓝天救援队,以“防灾减灾、自救互救”为工作和交流目标。
03奋战在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前线
同年7月,于若飞在参加甘肃省岷县地震救援后,组建了兰州蓝天救援队。2015年,他将两队合并为甘肃蓝天救援队。
队伍不断壮大,已形成城市救援、水上救援、医疗救援等八个类别,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2020年疫情爆发,于若飞积极投身“抗疫战场”,带领队员协调物资、宣传科普、维护秩序、消防疫,为人民筑起防疫“护城河”。人山人海。
2020年的陇南、2021年的河南,也因那一抹“蓝”而温暖。
据不完全统计,甘肃蓝天救援队共救援7751人,排查搜索112万平方米,疏散群众162万人,帮助转移物资73792件,消788万平方米。
于若飞坦言“我一直很害怕,但救人的念头永远比恐惧更强烈。”虽有肉身,却堪比神灵。
04当选代表,锐意进取
“以人为本,生命第一!”是蓝天救援队坚守的原则,也是于若飞坚定的信念。当选为中共二十大代表后,于若飞感到自己的担子更重了,脚步更坚定了。
因此,在2023级毕业典礼上,于若飞作为校友代表,动情地分享了自己的慈善救助生涯,将“鱼变龙”的精神传递给学弟学妹,弘扬“蓝色”的核心。天空救援”。
“鱼变龙精神”不能指出捷径,不能减少挫折,但可以坚定前进的步伐。
“蓝天救援”不能拯救世界,不能预防灾难,但可以温暖人心。
化鱼为龙,上蓝天拯救保护人民!昨天以母校为荣的他,如今又是母校的荣耀!
于若飞,心如巨龙,就能翱翔蓝天!
对于西安外事学院优秀学子於若飞化鱼成龙赴蓝天,抢险救援护民安!和一些学生家长在一线抗疫情这类的相关话题,本篇文章已经做了详细讲解,谢谢各位的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