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网络上张文宏呼吁应对第二次感染,孩子们刚摘掉的口罩,还要再戴上吗?和张教授谈疫情结束后的题,大家一直都是众说纷纭,那么今天小编为你带来详细的讲解。
“新冠”话题再次长期位居热搜榜首。很多人突然发现,新冠似乎又要来了……
近日,张文宏博士在演讲中表示,第二波COVID-19的高峰可能即将来临,并呼吁大家做好二次感染的准备。
去年的高烧、吞刀片、全身酸痛还历历在目,但现在已经过去快半年了,新冠病似乎神秘消失了,现在又好像又卷土重来了。
相关数据也显示,核酸检测阳性率确实在小幅上升,而且之前感染获得的免疫保护也在逐渐减弱,所以第二波感染可能真的会出现。
作为父母,我们最关心的自然是孩子,那么这一波和上一波有什么区别呢?刚为孩子摘下的口罩还有必要重新戴上吗?
二次感染或来,张文宏呼吁做好准备
张文宏教授提到
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发生变异,6个月后就会慢慢出现继发感染,通常是小规模的。
但如果下一波病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对抗上一波病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简单来说,就是说,如果新冠病变异不那么剧烈,即使出现二次感染,情况也会更加乐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月22日数据显示,4月14日至4月20日,新增本地关注变种病例275例,其中42例为XBB116株。
张文宏教授表示
“如果XBB之后没有新的病变种出现,那么这波感染可能会慢慢消失。”
翻译过来,张医生说的就是告诉大家,第二波感染可能真的来了,但是概率不会太严重。感染范围将远低于去年第一波。同时,我们必须警惕新的突变菌株。如果出现非常强大的变异株,那么第二波感染高峰就不容小觑。
哪些人是继发感染的重点人群?
张文宏教授指出,继发感染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第一波疫情中感染者的免疫力逐渐减弱,二是第一波疫情中未感染者在第二波疫情中被感染。
从目前的监测数据来看,“两阳性”感染者大部分属于后者。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逃避第一波COVID-19,就认为我们是“被选中的人”。
有了这第二次感染,第一波疫情中没有被感染的人就更有可能被感染。
张文宏教授介绍,60岁以上人群、未接种疫苗的人群、第一波疫情中未感染的人群,继发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属于弱势群体。
除了提前在家储备药品、准备退烧药、止咳药等外,还应尽量在最后一剂疫苗后6个月加强免疫力,即打加强针。
当然,抵抗力也比较弱的孩子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新型冠状病还没有完全结束,我们需要更加小心,防止继发感染。
孩子们如何应对?
1.还需要戴口罩吗?
终于熬过了三年的疫情,街上戴口罩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在享受着来之不易的新鲜空气。
尤其是小孩子,不喜欢被束缚。现在终于摘下了口罩,是不是还要再戴上呢?
我的建议是尽可能多穿。虽然儿童感染的症状一般较轻,但还是自然佩戴比较好。如果症状加重,我们还是得送孩子去发热门诊。何必呢?
而且,也不能让孩子永远戴着。如果逃过下一个高峰期后摘下口罩,影响不会太大。
据国外数据显示,新冠病通常比前一波要弱。等几波高峰期过去之后,再彻底摘下面具还为时不晚。
2提高免疫力是根本
免疫力是任何时候保护身体最重要的屏障。孩子的身体尚未成熟,免疫力比较低,需要多加注意。
除了督促孩子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做到营养均衡,多吃“肉、蛋、奶”外,还应该帮助孩子养成运动习惯,多参加户外运动。
另外,睡眠上尽量做到“108”,即保证孩子晚上10点前入睡,睡眠时间至少8小时。
孩子只有吃好、睡好、运动充足,才能保持身体强健,不易发生继发感染。
3不要失去卫生习惯
事实上,这仍然是同样的老故事。为了预防COVID-19疫情,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不要丢掉我们三年来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
例如,回家时勤洗手、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家里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等。即使不是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应该保持。
老苗的结论是
虽然第二波新冠可能会“卷土重来”,但我们也不必太着急。
只要戴好口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身体免疫力,就能顺利渡过这波二次感染。
正如张文宏教授所说
“我相信,通过不断监测和预警,准备药物储备,并对任何突变菌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我们将能够领先于下一波流行病。”
今日话题你身边有“双阳”的人吗?
我是老苗——,一个80后的超级奶爸,也是医院里最引人注目的男护士长。欢迎一起讨论怀孕题,也请关注老苗。
今天张文宏呼吁应对第二次感染,孩子们刚摘掉的口罩,还要再戴上吗?的这类话题的讲解就到此为止,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张教授谈疫情结束后相关内容,诸位记得订阅收藏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