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哪,为什么是德国?

 admin   2025-07-06 03:30   11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一些为什么是德国?和德国在哪这样的话题,想必很多人想知道的,接下来小编带你了解一下。

文本|陈乐民

文章共4763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德国这样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为人类贡献了那么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一个产生过康德、歌德、贝多芬、托马斯曼等文化巨人的民族,怎么可能有希特勒这个魔鬼呢?化身,让几乎整个欧洲陷入悲惨的苦难?

半个多世纪以来,每年纪念二战结束的时候,人们总是不得不深刻反思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灾难;一个无法回避的题,也是被反复提出的题之一,就是像德国这样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为人类贡献了那么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一个产生了文化的民族,怎么能康德、歌德、贝多芬、托马斯曼等巨擘,他杀死了魔鬼化身希特勒,让几乎整个欧洲陷入了悲惨的苦难?

今年是二战欧洲战场结束60周年。这个老题仍然无法回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反思也越来越深刻,需要追根究底。诚然,这尤其是一个欧洲题,但有一些深层次的题可能而且应该为任何有良知的人提供相当多的教训。因此,让我们暂时把希特勒放在一边,看看德意志民族的历史。

德意志民族的前一天

当19世纪日耳曼民族在欧洲舞台上相当活跃,普鲁士甚至与英、法、奥、俄等列强竞争时,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这个民族的特点。仍处于形成期,称其为个人才华和勇敢、对自由的热爱以及将所有公共事务视为自己事务的“民主本能”。它具有决定性的“活力”和“想象力”,可以让垂死的罗马世界变得年轻起来。中世纪下半叶,日耳曼民族成为散布在西欧腹地的“主宰”。松散的“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分裂为众多的国家,但它们因共同的民族性而形成的特殊的“民族主义”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

“民族主义”首先是一种外在的情绪。眼看着在欧洲颇有影响力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法国率先建立了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就连荷兰等一些“外围”小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德国由于种种原因,民族一直未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国家”。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为许多参战国划定了界限,但德国的分裂更为严重。因此,国家统一成为全民族最高的政治夙愿,成为德国人民的心痛,以至于大诗人歌德感叹

“德国?她在哪里?我们怎样才能完整地找到她?德国人很有学,但这个国家却是另外一回事。”

当法国人在酝酿和发动革命的时候,德国人却在绞尽脑汁地构建“哲学体系”。当革命的消息传来时,德国人顿时兴奋不已。但很快拿破仑的军队就来到了耶拿和柏林。康德的学生费希特对法国大革命的热情立即转变为对拿破仑的抗议。他连续13次发表《对德意志民族的讲话》,高喊“德国的复兴”。他呼吁德国人成为“值得的德国人”,“增强自己”并承担“国家责任”。他说,德意志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最优秀的民族,文化优秀。就连它的语言,虽然有人嘲笑它“怪异怪异”,但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语言。他提出将德国精神传播到其他地方……费希特是一位哲学家,但这些演讲就像是热情洋溢的民族主义宣言,用人们能理解的语言反映并符合当时德国的民族愿望。

19世纪中叶,欧洲各地发生了连锁反应“革命”,但以失败告终。德国土地上的革命也失败了。这场革命的目标正如诗人霍夫曼冯法勒斯莱本1840年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德国人之歌》的歌词“团结、法律和自由/为了德意志祖国”。”20世纪“冷战”期间,德国被一分为二,互为“敌国”。联邦德国一侧,路标两侧写着同样的字样“团结、法律和自由/为了德意志祖国!”

德意志民族的昨天

在这里,我们必须谈谈德国民族主义的特殊性。从上面所说的来看,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德意志民族的民族主义渗透到各国社会,几乎覆盖了上中下各个阶层。

上层阶级特别是统治阶级对内追求权力集中,对外推行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尤为彻底。参加“反法联盟”打败拿破仑后,他的民族野心迅速膨胀。通过普鲁士、普奥、普法战争,他乘势第一次统一了德国,建立了以俾斯麦为首相的德意志帝国。诚然,俾斯麦的独裁统治不断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和社会民主党的尖锐批评。然而他实现了“统一”,制定了“帝国宪法”,还推出了当时所谓先进的“政策”和军工工业。工业化使德国成为强国之一,但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民族自豪感。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初期,威廉二世的扩张主义“世界政策”赢得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支持”。就连代表当时先进力量的社会民主党,在一致的战争热情中,也不敢或不能再说什么。

然而,下层所谓的“大众民族主义”则表现为极端狂热和非理性。在有利的气候下,它可以勇敢地前进,甚至可以不顾一切,但在其他气候下,它可以表现为悲观和绝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前期德军士兵的热情和后期德军接连失败的沮丧,形成了同一民族主义的两个极端。德国民族应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吸取教训,认识到一旦上层专制的内外军国主义民族主义与下层狂热、躁动、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在特定情况下结合起来,彼此互动。煽动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一战后,德国反思不够。

1919年至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德意志魏玛共和国是一个软弱的“共和国”,有先天的缺陷和后天的失衡。当时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其他给养压垮了疲惫不堪的德国人民,加剧了他们的民族情绪。于是,民族主义从失望转向渴望有一个“救世主”极权人物来缓解危机。再加上模糊而原始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中漫游、漂浮,不受控制和引导,于是就为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提供了孕育的土壤。希特勒再次成功地将上层阶级的独裁和扩张性的民族主义与下层阶级的无知和非理性的民族主义结合起来,比以前更进一步,将民族主义推向极其和残酷的种族主义。伴随着制服“嘿,希特勒!”是战争、战争和非人道的屠杀;而结局,大家也都看到了,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他的个人名誉也被毁了。

因此,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并没有“决裂”,德国民族主义方面也没有本质区别;就战争而言,存在三个差异。一是参赛国家的“排列”不同;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大国之间的斗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对希特勒纳粹主义的讨伐并彻底粉碎;第三个是不同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因为“国联”弱点太多,战后基本没有遗留题。解决了,二战彻底结束了希特勒的统治。美、苏、英、法作为战胜国,吸取一战后的经验教训,对战败国德国实施“占领”。他们一方面加强“控制”,另一方面也支持其发展。德国的历史由此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四强占领”将德国分裂为两部分。美、英、法占领区随后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行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宪政资本主义制度。苏占区东半部成为苏式社会主义制度。“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简称。直到40年后苏联和东欧解体,民主德国人民才一举推倒“柏林墙”,涌向联邦德国,迅速推动统一进程两个德国之间。最后,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基本法》,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几个州进行了合并。统一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近十年来的这段当代历史,已经为大家所熟知。重要的是,尽管统一后因东西方几十年来各方面的巨大差距而遇到诸多麻烦,但德国夙愿已久的民族愿望终于实现了。

今天是德意志民族的今天!

60年前希特勒的彻底灭亡,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机遇。中世纪小国众多的“神圣罗马帝国”、俾斯麦统治下的德意志帝国、凡尔赛条约后的魏玛共和国、希特勒的“第三帝国”都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德国人已经摆脱了长期的噩梦。醒悟过来,不断反省过去,清算由浅入深给人类造成严重灾难、甚至发展为极其邪恶的纳粹主义的狂热民族主义,改写历史。

德国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因素,两者都是决定性的。

从国内来看,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很快恢复了正常的政治秩序。从宗教革命和启蒙时期继承下来的人文传统得到了发挥。希特勒宣称“非法”的政党政治得到了重建。纳粹统治初期逃亡国外的反纳粹力量,包括政治活动人士和知识分子纷纷回国。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是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关键时期。社会民主党多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与纳粹划清界限,并宣称德国民主力量应该继承和发扬欧洲遗产。理性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实现了与其他国家的和解,结束了对抗。

勃兰特就任联邦总理后,立即访了遭受纳粹残酷迫害和屠杀的欧洲国家。1970年12月在波兰,签署波德合作条约前,他首先前往华沙的无名烈士墓和华沙犹太区,分别敬献花圈,并跪在冰冷的地面上表示哀悼。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被世界舆论称为“历史性的下跪”。这不仅是一次忏悔,也标志着德国人民与过去的彻底决裂,从狂热的民族主义回归理性主义。1975年,联邦总理施密特表示,二战结束的5月8日是“摆脱纳粹暴力统治的日子”。这种反思精神得到了贯彻。在两德统一的日子里,时任总理科尔多次重申托马斯曼关于德国扩张主义的名言“应该是欧洲的德国,而不是德国”。欧洲!”并一再强调统一的德国将留在西方联盟和欧盟。不久前,在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的日子里,德国全国举行了各种活动大张旗鼓的纪念活动。在悼念魏玛集中营时,施罗德说“虽然历史无法挽回,但我们可以从德国最耻辱的历史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这是德国的道义和政治责任。”这些言语代表了德国人民的社会共识,告别了那些长年蒙尘的良心和压抑的理性,德意志民族优秀的一面显露出来,二战结束以来形成的不断反思的文化,让德国人一直保持着人们对任何新纳粹迹象保持警惕。

德国人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条件不容忽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与两次战争之间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最重要的有两个。首先,“占领时期”的开始和相关条约对外保证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行市场经济和宪政民主制度;其次,欧洲一体化的趋势体现了新生德国的影响。西欧国家和美国境内人民以和解合作代替对抗的愿望已成为主流政治趋势。作为战败国,德国渴望摆脱“孤立”状态,融入欧洲的呼声十分普遍。阿登纳顺应新时代潮流,接受了法国发起的“煤钢共管”计划,从而开启了从“欧洲共同体”到今天“欧盟”的道路。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曾经被称为“世仇”的德法两国的“民族和解”,因为它具有典型意义。凭借政治家的远见,法国戴高乐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阿登纳搁置了过去的分歧,于1958年9月14日举行了第一次会晤,当时“欧洲共同体”成立了。他们向世界郑重宣告,将以“合作”取代“对抗”。他还表示,法德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自此,两国领导人会晤成为常态并“制度化”。随着形势发展和需要,此类会晤频繁举行,两国历任领导人也多次举行高层接触。重要的有1972年蓬皮杜与勃兰特的会谈、1974年吉斯卡与施密特的会谈、1982年密特朗与科尔的会谈等,更不用说近年来希拉克与希拉克的会谈了。经常与施罗德交谈。

这些法德会谈固然反映了国家关系沿着“和解与合作”的道路深入发展,但也反映了欧洲民族主义特别是种族对抗趋于消解的总体形势。

六十年过去了,时代变了,世界开始了“全化”的进程。德国独特的民族性格经常被人们作为善意谈论的话题,但它已经彻底告别了过去;德意志民族的那些优秀传统,包括恩格斯开头提到的古老而原始的民族特色,在新时代仍然发挥着作用。一个被称为哲学民族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如今,德国早已成为欧洲的一员,曾经受过纳粹伤害的国家和人民不再像以前那样看待它。近日,联邦总理施罗德在纪念活动中表示,勇于批评自己的人才能赢得朋友。可以说,反思文化已经成为这个民族的新传统。

同样是在1978年,哈贝马斯邀请50名知识分子写了一篇题为《知识分子的现状》的文章。文章概括地提到,德国民主意识的发展受到了“历史包袱”的影响。如今,令人庆幸的是,它终于摆脱了这个“历史包袱”,走出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直到60年前的民族主义猖獗的时代。

对于一些为什么是德国?和德国在哪的相关信息,本文已讲解完毕,希望诸位能够喜欢!

本文地址:http://www.cqcyjd.com/post/168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